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晚婚,晚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晚育,生孩子晚了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你还可以生。
问题就在于很多大龄夫妻,在决定备孕的时候才发现:卵巢早衰了!or输卵管堵了!or子宫内膜异位了!or老公精子碎片率太高了!……这一系列问题,直接被医生划进了不孕不育人群!
有人说,怕啥呀,不是还有试管婴儿吗?自己怀不了就做试管呀!那么,现在的试管婴儿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什么人可以选择试管婴儿助孕呢?试管婴儿有哪些步骤?试管婴儿可以忽略年龄吗?别急,和颂子妈咪一起往下看。
试管婴儿的适应症人群
1、输卵管堵塞或有精子输送障碍的;
2、排卵障碍经治疗后仍无成熟卵泡生长的;
3、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
4、男方重度少弱精,或男方无精症的;
5、免疫性不孕及其他原因不明的不孕。
试管妈妈需要经历这些
1、促排卵
由于并不是每个排出的卵子都可以受精,为了确保有可移植的胚胎,女方须先做促排卵治疗。医生会根据情况开药并确定取卵时间,取卵前需进行HCG注射,36-38小时后即可取卵。
2、取卵
为了减轻女性在穿刺过程中的痛苦,取卵会在麻醉下进行。医生借助B超引导,将取卵针伸入女性阴道穿破成熟的卵泡,然后吸出卵子。
3、体外受精
取卵后,精子的获取也必不可少。医生会采用特殊的方法将精液进行清洗,再将精子和卵子置于特殊的培养皿中,促使精子与卵子结合。
4、胚胎移植
待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3-5天内会进行胚胎移植。医生会用一个纤细的胚胎移植管将胚胎移植进入母体子宫。移植进母体子宫的胚胎个数会提前根据女性年龄、胚胎质量等因素综合决定。
5、*体支持
促排卵药物一般会导致女性*体不足,因此胚胎移植后应采用*体酮或绒毛促性腺激素补充*体。
若怀孕了,仍要继续使用*体酮,直至B超看到胎心后3周。如果确定没有妊娠现象,女方要按照医生的叮嘱停药,等待月经期到来。
6、妊娠的确定
妊娠确定的方法可以分为3步:
(1)胚胎移植已满两周,测定血清HCG;
(2)胚胎移植满三周,再次测定血清HCG掌握胚胎发育情况;
(3)满一个月时进行阴道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宫内妊娠。
试管妈妈备孕其实并不轻松
很多准备做试管的女性以为,选择了试管婴儿,就可以把医院,自己只要吃药提供卵子,着床后吃药保证受精卵生长发育就可以。
其实,试管技术并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做试管之前也是需要认真备孕的。而且备孕要比正常备孕更严格,男女双方要共同备孕。而且因为试管婴儿的花费大和保密性等问题,试管准爸妈往往有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备孕期间并不轻松。
试管婴儿可以忽略年龄吗
影响试管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年龄、胚胎质量、子宫环境、心理状态等等,其中年龄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卵子的质量降低,卵巢功能变差,孕育生命的土壤(子宫内膜)质量也会比较差。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高龄女性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只是要比年轻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也更多,提醒各位考虑试管婴儿的女性,一定要重视年龄问题,不要等到医学也束手无策的境地。
好心态会收获好孕气
相信大家都知道,情绪对人的影响,尤其对女性的影响非常大,负面情绪会让你吃不下睡不着,甚至大姨妈也跟着起哄,月经出现异常跟体内激素分泌有很大关系,而内分泌跟情绪密切相关。
遇到过很多做试管的宝妈,有些一次就成了,有的却两次三次,甚至七八次都不成。那些多次移植不成功的人,往往心灰意冷,情绪进入恶性循环,只会一次次的失败。尝试放松心情,乐观的对待结果,反而更容易收获好孕。
另外,成功移植后,不要太执着于早孕反应,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别人移植后的症状你没有,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怀上。不要过早验孕,影响自己的心情,遵医嘱进行保胎,医院的验孕日到来。
关于试管婴儿的一些小知识
年7月,英国曼切斯特,
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年3月10日,北医三院,
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算起来,我国第一个试管宝宝郑萌珠今年已经33岁了,她早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而试管婴儿技术在这30余年里面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IVF)
第一代试管婴儿就是IVF-ET,即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就是将患者夫妇的卵子与精子取出于体外,在实验室的培养皿内受精并发育成胚胎后移植入患者宫腔内,使其着床,达到妊娠目的。
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
第二代试管婴儿医学名称是: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显微镜下,用一根极纤细的针将一条精子直接注入卵子的细胞浆中使卵子受精,再将形成的胚胎植入宫腔内从而达到妊娠目的的技术。
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
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也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PGT),指在IVF-ET的胚胎移植前,取胚胎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诊断是否有异常,排除染色体或基因异常胚胎,筛选出健康胚胎植入子宫,防止遗传病传递的方法。
最后颂子妈妈想说:
适合做哪一代试管,不能全凭主观感受,医院的检查,专业医生咨询、诊断后,根据个人的不孕原因和身体情况来酌情选择。
科普文章,仅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