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临床症状隐匿、病死率极高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约占0.18%~1.6%。其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术前诊断很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均高,预后不良,寻找有效预测输卵管癌预后的临床指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输卵管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一、原发性输卵管癌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的治疗及预后很重要
1、原发性输卵管癌及流行病学
原发性输卵管癌由于发病率低、致死率高,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为卵巢癌的五十分之一。在年,通过对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盆腔浆液性癌患者行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
术后对输卵管组织进行全面分段取材,在输卵管伞端发现,部分可疑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前驱病变即输卵管浆液性上皮内癌,但在卵巢组织中并未找到相应的病变部位,因此证实了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是输卵管上皮细胞。
同时部分病例可表现出潜在性的癌前病变——TP53印迹,它与STIC具有相同的细胞类型、DNA损伤的证据和p53基因突变,并且通常存在于较早期输卵管癌的女性中。TP53印迹的发现进一步将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细胞起源明确定位于输卵管伞端上皮的分泌细胞,这种改变要早于组织学上的基因或蛋白改变,强化了BRCA突变的女性输卵管伞和卵巢上皮癌变之间的联系。
另外,有研究表明当p53在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容易发展成为STIC。年美国癌症基因组通过比较卵巢HGSC与STIC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进一步证实STIC是HGSC的前期病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输卵管与高级别浆液性癌有重要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输卵管伞端可能是大部分卵巢和腹膜高级别浆液性癌的起源。
随着卵巢癌的“二元论”学说及输卵管起源学说的广泛认同,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尽管卵巢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从年到年,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病率增加了4.19倍。这种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是多因素的:诊断方法的改变、早期发现的增加和病理处理的改善。
随着对HGSC癌前病变认识的提高,当存在STIC病变时,更倾向于将HGSC归类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此外,病理科对输卵管伞端进行SEE-FIM检查(输卵管全面取材法),更能提高对STIC的检出率。
因此,在接受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BSO)治疗的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的女性中,3%-8%的女性发现了STIC病变,其中,13%-53%的女性同时伴有HGSC。最后,对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症遗传高风险的女性和一般风险的女性来说,主张进行RR-BSO和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从而提高了癌前病变和早期浸润性癌的检出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STIC病变在具有原发性输卵管癌遗传倾向的女性中相对常见,但在没有生殖系突变而接受手术治疗的女性中,发现STIC或早期输卵管癌的几率不到1%。目前,原发性输卵管癌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据报道,与未生育、不孕、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另外,多胎次、口服避孕药的使用能显著降低患原发性输卵管癌的风险。
2、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治疗及预后
对于诊断为早期疾病的患者,完整的分期手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多达30%的接受分期手术的患者最终分期将会超过术前分期。但减瘤术的时机选择仍然存在争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出,尽管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患者的首选手术,但对于围手术期风险高、达到理想肿瘤减灭术可能性低的患者应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一些前瞻性研究发现,与新辅助化疗后进行IDS相比,前期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无生存优势。然而,这些研究因其最佳减灭率低、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体生存率低而产生争议。对于那些接受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辅助化疗多选择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常规化疗包括静脉注射铂和紫杉醇,每3周一次,共6个周期。
由于HGSC主要是一种腹膜表面疾病,研究人员对其腹腔内给药进行了研究,发现对那些在减瘤术后有微小残留病灶的患者,腹腔内给药可提高PFS和总生存率。同时,考虑延长药物暴露时间增加其抗肿瘤活性的假设,日本妇科肿瘤协作组研究发现,与常规静脉注射方案相比,剂量密集的紫杉醇联合卡铂每周静脉注射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了解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方式,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视宫腔内膜情况
1、肿瘤标记物检测
CA被认为是的肿瘤标志物之一,CA水平与病情变化是相一致的,尽管无特异性,检出阳性率低,仍可作为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诊断、疗效评价、监测复发、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
HE4在浆液性及子宫内膜样卵巢癌中高表达,是诊断卵巢癌的肿瘤标记物之一,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卵巢良恶性肿瘤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临床鉴别价值。因此,HE4联合CA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及与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显示出优越的临床价值。目前,HE4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应用价值等同于卵巢癌。
2、细胞学检查及分段诊刮术诊断
(1)细胞学检查
若宫颈及阴道后穹窿细胞学检查腺癌细胞阳性,但阴道镜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子宫内膜诊刮均无阳性发现,均应考虑早期输卵管癌可能。
(2)分段诊刮术
若子宫颈管内膜、子宫内膜病理组织检查均无阳性表现,盆腔附件区存在包块,需警惕原发性输卵管癌可能。
3、内镜检查
(1)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中可以直视宫腔内膜情况,检查输卵管开口是否可见,发现或排除宫腔内病变,定位活检结合组织病理学评估,有助于排除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者。
(2)腹腔镜检查
通过腹腔镜检查,可清楚看到输卵管外观颜色是否异常,是否增粗,是否存在输卵管积水或赘生物。并对盆腔肿物进行定位、明确是否存在邻近器官浸润,并行腹水肿瘤细胞检查及组织病检。
4、病理学诊断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理诊断标准目前采用最多的仍是Sedlis修改后的诊断标准。至少满足以下一项:①肿瘤主要来自输卵管,起源于输卵管内壁;②组织学上,原发性输卵管癌体现于再生输卵管黏膜上皮并常显示乳头状增生模式.
③若肿瘤累及输卵管壁,良性上皮和恶性上皮之间的转化区是可证实的;④卵巢与子宫内膜正常或包含比输卵管更少的肿瘤组织。新版WHO女性生殖系统分类中已提出卵巢癌来源于输卵管和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此观点认为临床工作中在进行卵巢癌手术时应切除双侧输卵管,同时需病理科对输卵管进行全面取材以便诊断。
利用输卵管SEE-FIM检查(输卵管全面取材法),对55例盆腔浆液性腺癌患者的输卵管伞端进行广泛切片的病理检查,结果发现48%的病例有输卵管内膜累及或TIC。输卵管全面取材技术的规范化实施能显著提高输卵管癌的诊断率。
结语:外周血液指标检测,因其标本获取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良好,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输卵管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这些指标随着机体免疫状态波动,要达到高效准确的筛查,建议结合多种不同的生物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长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总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