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国男性不育的发病率是一年比一年高,根据相关机构对全国95家医院近名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的抽调检查发现:
我国男性不育患者主要集中在25-45岁,平均年年龄在33.6岁,其中31~35岁占比最高,意味着这一年龄阶段的男性有着更高的生育需求,但最终却因某些原因而不能如愿以偿。
所以,建议有生育需求的男性平时要多加注意,避免一些可影响生育的坏习惯,这样才能和心爱的她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爱情结晶。
不育,不只是女人的事
在传统观念中,当遇到不孕不育情况时,人们很容易将责任完全推给女方,却很少有人可以自主意识到男性在生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可事实是,正常妊娠不仅需要母亲提供肥沃的“土壤”,更需要父亲“播种”出优质的种子,它才能“生根发芽”。
而且,据了解,在不孕因素方面,单纯女方因素占比40%~45%,男性占比30%~35%,双方共同因素约20%,可见男性对不孕不育也可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别再认为不孕不育只是女人的事情,很多时候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生育力受到了阻碍,这时应该自己也要有意识的去检查。
评估男性生育力很简单,一般做个精液检查就可以有初步判断,而女性则比较麻烦,不仅时间久,部分检查比如盆腔输卵管造影还是有创的。
所以,男性主动检查有时候反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以及费用。而随着社会发展,当代男性的压力也是日渐增高,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男性朋友出现不育症,严重影响到家庭的和谐,所以,希望男性朋友要注意戒掉这些坏习惯。
戒掉这5个日常坏习惯,不育自然与你无关
.抽烟喝酒
长期大量抽烟,烟当中的有害物质会增加我们精液里面的硫氰酸,这种物质可抑制精子的生产与活动能力,还会降低精子遗传物质(DNA)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受孕几率。
而过量饮酒,可损害睾丸生精细胞功能、干扰精子生长成熟,使精子畸形,影响生育。
.老是穿紧身裤
过紧的裤子,透气和散热功能比较差,可影响阴囊散热出汗,使阴囊失去自我伸缩的调整能力,导致阴囊内精子出现畸形、坏死、活动能力下降等问题;同时还导致睾丸温度升高,影响精子产生,最终影响生育。
.老是熬夜
人的精力、体力、生殖能力与我们的睡眠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夜间人体分泌激素相对白天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这时还在熬夜不睡觉,大脑皮层就会超长待机工作,进而刺激大脑皮层兴奋,强制其继续分泌过多的激素,使内分泌系统失调,从而影响男性器官内精子的形成和质量,进而导致男性不育。
.没事就去蒸桑拿、泡澡
频繁泡澡、蒸桑拿可影响睾丸产生精子,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对温度是有要求的,需要比正常体温37℃低1℃~1.5℃的环境。
有资料表明,如果连续3天浸泡在43℃~44℃的温水中,1次持续20分钟,就可将原本精子浓度正常的人,使其精子浓度可降到万/ml以下。
.久坐不动
这也是不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久坐可使得睾丸和前列腺部位充血,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前列腺炎。
而长期慢性炎症,可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前列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可以导致男性不育。
所以,如果你有上述这几个行为,建议你尽快改掉,不然影响的可能不只是生育力,还有你的健康。
想要摆脱不育,这6个建议不妨听听
而想要摆脱不育,其实也不难,主要就是针对它的一些成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患,比如:
戒掉烟酒,烟酒不仅影响精子的数量、活力,还会降低精子遗传物质(DNA)的稳定性,增加不育不孕或流产风险。
多运动,久坐不动容易诱发前列腺炎等病,同时还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可扰乱性激素的正常产生,使男性精子数量降低并且使异常精子所占百分比升高,影响男性的生育,所以平时要多锻炼,控制体重。
尽量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因为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等情绪状态下,很容易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功能,使睾丸生精功能发生紊乱,严重者可致不育。
一些可影响生育的“高危”职业要做好预防。比如因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化学物品的人,精液可能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塑料制品当中的有害的物质也会伤害精子,影响生育,所以这些人要做好防患工作。
平时尽量避免过紧的裤子,包含内裤,保证局部的透气性,减少局部处于高温的状态,同时尽量避免泡热水澡、蒸桑拿。
积极治疗一些可影响生育的疾病,比如睾丸疾病,睾丸是产生精子的重要生殖器官,此外,鞘膜积液、精囊炎等也可导致不育,所以一旦确诊要及时治疗。
正常妊娠需要男女双方一同参与,不是依靠女性一人就可以实现的,所以男性平时也要多上点心,远离一些可影响生育的坏习惯,保护好自己的生育力,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爸”业。
参考资料:[1]《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不育症?》.人民网-科普中国.-01-03[2]《哪些坏习惯导致男性不育?》.医院.-04-16[3]《不是吧!你还觉得不孕不育只是女人的问题?》.医院.-03-25[4]《不孕不育先查男的》.人民网-生命时报.-05-08[5]《给不育男性群体画个像》.人民网-生命时报.-03-26[6]《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不育症?》.人民网-科普中国.-01-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