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通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傅友丰ldquo鬼箭羽系列方rdq
TUhjnbcbe - 2021/10/11 22:12:00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傅友丰“*箭羽系列方”治疗妇科疾患

●闵静红1*朱杰1傅友丰2▲

摘要*箭羽系列方系傅友丰教授早年创制的“内异停”主药,与益肾调周药物结合并增损,组成的系列方剂。该系列方组方构思精妙,重剂攻邪不伤正;临床应用广泛,凡冲任胞宫胞络有癥积瘀阻而见月经病、不孕、妇人腹痛等,悉可以之加减图治;遣药精而不杂,对药组药配伍谨严,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关键词*箭羽系列方重剂攻邪益肾调周名医经验傅友丰

傅友医院著名妇科专家,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曾创制以“*箭羽、木馒头、生贯众,皂角刺、昆布、海藻”组成的化瘀消癥方剂“内异停”,用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并因此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近1年来,笔者有幸伺诊,见傅师将“*箭羽、木馒头、皂角刺”等“内异停”之主要药物,与益肾调周法结合并增损,组成系列方剂(以下称*箭羽系列方),广泛应用于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及盆宫腔手术损伤所引起的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疗效显著。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1组方精妙,重剂攻邪不伤正

初随傅师抄方,每因*箭羽系列方攻逐药药味多、药量大,恐其伤正。然患者复诊,却鲜见不任攻伐者,反多见诉服药后气色好转,精神转佳。再三揣度,乃知傅师组方深意。

*箭羽系列方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针对癥积瘀滞而设的破血逐瘀、消癥散结类药物;二是循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而设,以益肾调周为主的补肾药以及养血活血、理气调经类药物。因其破血力宏,故经期慎用,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性月经病。对于患者的兼夹症状,则给予对症或经验治疗。

其攻逐药药力之峻猛,以经间期为最。常用者如*箭羽、木馒头、生贯众、皂角刺、夏枯草、昆布、海藻、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川芎、丹皮、生山楂之属。其中*箭羽、木馒头用量各15g,三棱、莪术、丹参、生山楂常用量各12g,余者多用10g,且处方中该类药药味常达2/3以上。经前期所用攻逐药药味与经间期大抵相当,然除*箭羽、木馒头、皂角刺、夏枯草、昆布等逐瘀散结药以外,更多选用药性和缓或兼有养血调经功效的丹参、赤芍、鸡血藤、当归。究其缘由,盖因*箭羽系列方原为血瘀重症而设,瘀重药轻,难以建功;而经间期,更是阴长至重,精化为气,重阴转阳,“氤氲之候”,瘀阻冲任、胞络,势必影响局部血气活动,重用逐瘀消癥,配合活血通络,则有助于卵子顺利排出。

然则如此重剂攻邪,岂不伤正偾事?此正傅师组方之妙。其将针对癥积瘀滞而设的“内异停”主药,与以补益为主的益肾调周类药物相伍,组成系列方剂。一则拓展了“内异停”的临床应用;二则益肾调周药多为补肾养血之品,乙癸同源,精血互生,正可消减攻逐药耗血伤正之弊。且经后期,傅师处方虽亦不弃攻邪,但补益类药物却明显占据优势。常用者有滋补肝肾的二至丸,养血调经的四物汤,平补冲任的山药,补血活络的鸡血藤。因经后血海空虚,故四物中常去辛散温通的川芎,以免”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恐其阴柔碍胃,又常伍入木香、茯苓、香附以运脾开郁。这些药物的使用,既考虑到经后期生理变化的特点,又能预培其损,为经间期的重剂攻邪打好基础。

前贤有“扶正即是祛邪,祛邪即是扶正”之论,此谓瘀血癥积,阻碍经脉气血循行,日久伤营,化精乏源,可致正虚,故祛邪即可以扶正;而气之根,乃肾中之真阳,血之根,乃肾中之真阴,若肾气不足,气虚血滞,亦可致瘀,故益肾扶正即可以祛邪。且现代药理研究亦已证实,补肾中药的功效不仅仅在于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调节,对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不同环节还有着多层次、多途径的影响[1]。*箭羽系列方所主诸症,虽系瘀滞癥积为患,然究其瘀血成因,则难脱肾虚、血瘀之因果变换。两药配伍,有“相须相使、相杀相畏”,两法合用,岂无相辅相成哉?

经云:“血实宜决之”,又云:“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间者并行”,*箭羽系列方以逐瘀消癥药消积散瘀,以益肾调周药调经种子,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殊堪效法。

2大道至简,辨证辨病两相宜

*箭羽系列方剂,不仅组方精当,而且应用范围颇广。其临床使用依据,可辨西医之病结合辨中医之证。即举凡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包块等,中医诊断为症瘕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虽无明显癥积包块,却因盆腔粘连严重,致输卵管性不孕、慢性盆腔疼痛、月经异常者;再或盆宫腔手术损伤、粘连所致的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等,悉可以此增损施治。此因上述诸病,西医发病机制虽异,但其局部血行滞涩、瘀久成癥的机理则一。瘀血癥积结于胞宫冲任、日久必致脏腑功能失常,冲任二脉损伤。如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而瘀血内停,冲任胞宫阻滞,又可致月经过少、闭经、痛经、不孕等症。

*箭羽系列方的临床应用,也可辨中医之证结合辨中医之病。即凡冲任胞宫胞络有癥积瘀阻而见月经病,不孕、妇人腹痛者,俱可加减应用。必须注意的是,辨证论治虽被奉为中医治疗学的精髓,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患者,除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单或双侧输卵管扭曲、高挂、通而不畅外,几乎无证可辨;再如宫腔手术后粘连所致的月经过少或闭经患者,亦未必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瘀血阻滞的典型症状。这就要求我们,临证时要突破中医辨证论治的固有框架,把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技术纳入中医体系,作为四诊的延伸;同时结合西医病因病理,融入中医之论,既重视整体失调,也重视局部损伤,从而识其瘀阻胞宫胞络、冲任损伤之证。

亦有惑于*箭羽系列方的临床应用是否有悖于中医学辨证论治者,此谬矣。中医诊疗始于识病。汉代张仲景首创辨病论治一词;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多按病论治;药王孙思邈之《千金方》或以病列方,或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北宋《太平圣惠方》更列有诸多辨病论治的方药。即便当今中医妇科普遍使用的调周法,亦莫不是辨病论治或在辨病论治前提下的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原本就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肱《南阳活人书》曰:“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傅师集数十年经验和智慧创制的*箭羽系列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堪称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典范。“大匠诲人以规矩”,*箭羽系列方为我辈后学提供的也不仅仅是一类疾病的治疗经验,还为我们对其它疑难病症的诊疗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

3药精不杂,事半功倍奏捷效

药物配伍乃中医之精华,所谓“善于处方者,必精于用药”。*箭羽系列方临床治验多、疗效快,自与傅师处方用药不无相干。笔者伺诊近一年,现根据傅师在患者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用药,择其出现频度高者列述如下:经后期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皂角刺10g,夏枯草10g,当归10g,白芍12g,鸡血藤12g,生地*12g,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茯苓12g,木香6g,制香附10g。?经间期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皂角刺10g,夏枯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生山楂12g,三棱12g,莪术12g,潼蒺藜10g,桑葚子12g,枸杞子12g,茯苓12g,郁金10g。?经前期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皂角刺10g,夏枯草10g,赤芍10g,丹参12g,生山楂12g,三棱12g,莪术12g,川断10g,菟丝子12g,肉苁蓉10g,茯苓12g,乌药6g。

上方中调周类诸药,经后期重滋肾养血,经间期重补肾通络,经前期重温肾助阳,以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2-3]。临证时,尚须根据患者症情,辨证加减。如气阳偏虚,酌加*参、*芪、仙灵脾,紫石英、肉桂、吴萸;阴血不足,酌加熟地*、制首乌、天冬,麦冬、枸杞子、阿胶;虚而有火,经行先期或量多,酌加丹皮、地骨皮、玄参、白芍、*芩、生地*;疼痛剧甚,或重用益气温阳,以消阴翳,或酌加行气止痛,以助血行。

至于*箭羽、木馒头、生贯众、皂角刺,系“内异停”固有,也是*箭羽系列方的主药。其中,*箭羽苦辛行散入血,功效破血通经,消癥散结而止痛,药力强劲;木馒头性味甘平,利湿活血,消肿散*,且能固精、壮阳道;皂角刺辛散温通,软坚散结,锐利更可直达病所;唯生贯众,味苦微寒有小*,在《别录》中记载可破症瘕,《本草汇言》则言其“止血宜炒炭用”,然傅师临证中发现,凡月经量多者,非经期用之,届时经量也会显著减少,故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者,多弃而不用。

夏枯草辛苦而寒,其最初使用,乃因兼有甲状腺问题的患者,傅师去“内异停”中含碘的昆布、海藻而用之,不意疗效竟佳。考夏枯草系肝经药,清肝之中略兼养肝,《神农本草经》谓其“破癥,散瘿结气”,《本草纲目》谓其“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与“内异停”原方中皂角刺相配,则一温一寒,俾使略无偏倚。方中破血消癥的对药三棱、莪术,味皆辛苦;三棱破血力强,莪术破气力宏,两药合用,破癥散结之功尤著,几为经间期必备之品;因其药性峻烈,故经后血海空虚之际,除新病体盛,鲜有用之者。

值得一提的还有佐药茯苓,傅师亦几乎每方必用。《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察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湿而健脾,益心气而宁心。佐入攻补兼施之*箭羽系列方中,合补益之药可防其滞腻;而恶血既破,以茯苓之淡渗,利而行之,则又可使邪有去路。现代药理研究则表明:茯苓煎剂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以及护肝的作用,并认为茯苓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4]。由此可见,茯苓一味,看似平允,却从容和缓,一举而数功,傅师用药之精当,亦略见一斑。

另外,傅师临证处方时,尤擅用对药、组药。如经后期常以四物汤去川芎而资精血,生熟两地同施补肝肾而清虚热。潼蒺藜性味甘温,《本草汇言》云其“补肾固精,强阳有子”,傅师将其与药性甘寒及甘平的桑葚子、枸杞子三子合用于经间期,则不温不燥,补而不腻,诚为平补肝肾的佳品。红花、川芎皆辛散温通之味,两药相配,活血行气,消癥止痛力增;再合以酸甘微温的生山楂,则辛甘化阳,用于经间期,不仅有助于排卵,而且能促进“重阴必阳”的顺利转化。经前期又常用川断、菟丝子、肉苁蓉3药配伍,温肾阳而补肾气,养肝血而益肾精。余如女贞子合旱莲草,肉桂合桂枝,当归合鸡血藤,菟丝子、杜仲合枸杞子,丹参、赤芍合生山楂……,如此或两味1对,或3味1组,药精不杂,相须相使,根据不同的症情需要,灵活运用,事半而功倍。

4验案举隅

杨某,女,29岁,年8月5日初诊。未避孕4年未孕,经间期少量出血2年余。患者15岁初潮,5/28天,量偏多,色正红,无血块,无痛经。结婚4年,夫妇同居而未孕。且近2年余,经净5~6d后阴道少量出血,持续4~5d,中西医迭治罔效。半年前查性激素6项无明显异常,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畅”,然观造影摄片,左侧输卵管高挂,右侧输卵管扭曲明显,24小时造影剂弥散欠佳。刻诊:月经周期第6d,经水已净,带下较多,色淡*无臭,纳谷正常,夜寐欠实,大便偏溏,小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微弦。证属瘀滞少腹,冲任损伤,胞脉受阻。治当逐瘀荡胞,调经助孕。以*箭羽系列方按经后期论治。处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夏枯草10g,皂角刺10g,鸡血藤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12g,熟地12g,椿根皮12g,炒薏仁12g,茯苓12g,茯神12g,木香6g,制香附10g。7剂。并嘱暂且外用工具避孕3月,测基础体温。

年8月13日二诊:月经周期第14d,阴道无出血,带下不多,睡眠改善,大便已成形。继投经间期、经前期方。经间期处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夏枯草10g,皂角刺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山楂12g,三棱12g,莪术12g,潼蒺藜10g,桑葚子12g,枸杞子12g,穞豆衣12g,茯苓12g,茯神12g,乌药6g。7剂。经前期处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夏枯草10g,皂角刺10g,丹参12g,赤芍10g,生山楂12g,三棱12g,莪术12g,菟丝子12g,川断12g,覆盆子12g,杜仲12g,茯苓12g,茯神12g,乌药6g,香附10g。7剂。

年8月27日三诊:月经当日来潮,量中,无不适。基础体温双相但欠稳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经期投轻剂活血调经,并佐益气健脾,俾使气壮血行,瘀去而新生。经期方:炒当归10g,丹参12g,川牛膝10g,益母草15g,贯众炭10g,失笑散15g包煎,茜草12g,阿胶珠10g,*参12g,生*芪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茯苓12g,炙甘草5g,木香6g,香附10g。5剂。经后方:*箭羽15g,木馒头15g,生贯众10g,夏枯草10g,皂角刺10g,当归10g,鸡血藤12g,炒白芍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12g,熟地*12g,怀山药12g,茯苓12g,木香6g,制香附10g。7剂。

后如前法斟酌调治,患者经间期出血未再发作,基础体温亦渐成典型双相。停止避孕后,因月经逾期,患者于年12月25日就诊,查B超提示“早孕”。后随访,各项产前检查皆正常。

按清·唐容川《血证论》曰:“一切不治之症,终以不善祛瘀之故”;现代诸贤亦每每提出,久病、怪病从瘀论治。然辨有形之瘀易,识无形之瘀难,故该案前医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终难取效。傅师从患者碘油造影摄片之影像,而知其盆腔有粘连,进而推知不孕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输卵管高挂、扭曲,其拾卵、运送精子的功能受到了影响,符合中医瘀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成孕之证,可谓识证于微。*箭羽系列方中,诸攻逐药消癥散结、化瘀通络,能有效松解盆腔、输卵管粘连;而益肾调周药物不仅能调节卵巢功能,且能与攻逐药协同,改善输卵管腔内受精环境,从而恢复其拾卵、运送精子和早期胚胎的功能。

清空灵动话经方

——思考经方与儿科应用

医院朱杰

[关键词]经方空灵清灵灵动医话医案

引子

*煌教授近期讲课时多次讲到“空灵”,他说:“空灵是一种思维状态,没有杂念干扰,如入禅。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深处记忆的方证才能瞬间蹦出,直觉思维才能活跃。”(参见:[1]-6-14*煌在第五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培训班上的讲话。[2]*煌.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中医药报-6-27.[3]*煌答记者张亦舒:方证相应与方-病-人思维模式.中国中医药报.-08-23.)

空与灵,自然之美。医之道,道法自然。在诗人的眼里,苍穹是空,星云是灵;时间是空,历史是灵;存在是空,万物是灵;生命是空,洒脱是灵。

兴化有一位国学大师李详(-),字审言,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八世孙,年被江苏学*取为第一名秀才,年与陈垣、鲁迅、胡适等12人同被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著述员。李审言赞扬兴化医派的代表人物赵海仙“清空灵动”,他说:“先生于医,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若寻其蛛丝马迹,未尝不一一尽函古人之意在内,其倾动一时以此。”(李详.李审言文集·下册·学制斋文钞卷一·寿石轩医案集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兴化医派又称作清灵学派,就是由此得来。李审言称赞的学术精神:空灵的临证思维——无滞无碍,有胆有识;清灵的处方用药——师古不泥,勤求博采;灵验的临床疗效——重剂起沉疴,挽狂澜于既倒;四两拨千斤,消痼疾于无形。

*煌教授的“空灵”与李审言的“清空灵动”和兴化医派崇尚清灵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由此浮想联翩。

一、困惑

多年前读*煌教授的《经方家的魅力》(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期),留下深刻印象,景仰不已。*师热情讴歌:他们“性格直率,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们俭朴自安,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医德医风高尚;他们做学问从不人云亦云,敢于怀疑,敢于创新,重视实践;他们的医案质朴无华,无空话套话,不做表面文章;他们用药不分古今,惟对证是取,无臆测之见,且胆识过人。经方家的身上透发出超越时代的非凡魅力,代表着中医学的灵*和希望。”

经方家普通谦和而又极具个性,他们既有金刚怒目、胆识过人的一面,又有菩萨低眉、质朴无华的一面。他们就是王冰在《*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说的具有“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思维清、灵气足的那种高贵品格的人。

余听鸿:“余素性刚拙,遇危险之症,断不敢以平淡之方,邀功避罪,所畏者,苍苍耳”。“为医者,尚济困扶危,死中求生,医之责也。若惧招怨尤,袖手旁观,巧避嫌疑,而开一平淡之方以塞责,不徒无以对病者,即清夜自问,能无抱惭衾影乎?”

曹颖甫:“毋有方而不用,宁不效而受谤”。

我们获得的直觉是:经方家多用药性较猛、带有偏性的药物,所谓“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经方家似乎可以贴上这样一些“标签”:惯用猛药,重药,*药,剧药,善出奇兵。他们激烈抨击并坚决拒绝另一类“标签”:避重就轻、一味平淡、淡药、太平药、不死不活之药。

*煌教授指出:经方家的用药,精简而效著。

刘渡舟先生回忆: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胡希恕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

柯韵伯说:“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毛德西分析六经的代表方剂指出,经方处处显露“平和”之气:桂枝汤和平解肌,麻*汤发汗和营,白虎汤保津液,承气汤“急下存阴”,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理中汤温里和胃,炙甘草汤扶阳和阴,乌梅丸调理寒热,四逆散阴阳顺接。经方,寒不伤阳(如白虎汤),热不伤阴(如桂枝汤);补不壅塞(如炙甘草汤),攻不泄气(如承气汤):活而不破(如桂枝茯苓丸),益而不腻(如理中汤);升不生火(如小柴胡汤),降不泄气(半夏泻心汤)。(参见:毛德西讲述;毛峥嵘,毛开颜编著,毛德西用药十讲,人民*医出版社,年1月出版,第5页。)

由此联想到费伯雄所倡导的:醇正和缓,平淡至极。费氏用药以“培养灵气”为宗。“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方能神奇”。“醇”者,纯粹、纯正之谓也,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谓,若仅如是,浅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

那么,经方家与孟河派究竟是互相对立,还是殊途同归?是两水分流,还是百川归海?轻,淡,不好吗?那么桂枝汤用姜枣草,四逆汤用草,十枣汤用枣,甚至厨房里可觅经方,红烧肉里也有经方(参见*煌教授的系列美文),又该如何解释?

经方、时方,两大“壁垒”之间,我们何去何从?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医病如此,医医亦然。对于时弊,矫枉必须过正。经方家们当头棒喝的只是中医的异化、西化、庸俗化。经方与清灵从未对立,清灵更不是时方的代名词。

莫为浮云遮望眼。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二、释经方与时方

经者,常也;方者,道也。《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煌老师告诉我们,经方是规矩,是准绳,为合常道、有效验的经纬之方。因为用药精当、剂量准确、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剂型丰富、煎服有法、加减灵活及功效卓著等特点,成为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之圭臬。经方,不仅仅是方,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略称。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灵*。

经方是什么?经方从哪里来?经方向何处去?在《*煌经方医话》一书中,*师这样回答:

经方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个学术规范。经方不是中医的全部,但无疑是中医的精华。经方是中医最好的方,是学中医必经的门径。经方是有生命的:不是文学,有人情味;不是艺术,有光与影、线条与色块、旋律与节奏;不是科学,有严谨美和质朴美;不是宗教,有虔诚、敬畏;不是*治,有人间大爱。

经方从远古走来,是我们的先人用身体尝试出来的;经方从厨房走来,具有自然的气息;经方从生活中来,是我们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

经方向临床走去,以开放、客观、自由、大众的形象,向世界、向现代、向科学王国的纵深,坚定、从容、生机勃勃、意气风发地走去。

*煌指出:经方都是前人在人的身体上试验得出来的,它已经固化为一种经验的结晶,是绝色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加点粉嫌太白,涂点胭脂又太红。这里巧用了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的典故。经方之美,倾国倾城倾心。

具体而言,经方的特点是:简便廉验。

简——简易、纯净。甘草汤、桔梗汤、麻*附子细辛汤、四逆散、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分别只有一到八味药。

便——便捷、普适;

廉——价廉、廉洁。苦酒汤,半夏,醋,再加上鸡蛋清,就可以治疗咽喉疼痛,说不出话。

验——有效、灵验,屡试不爽、经得起考验。

仲景方药味在7味以下的方占总数近90%。经方药味少的特点正符合儿科量小、精准的用药要求,所以经方在儿科临床应用甚广。

何谓时方?《辞海》:“经方,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

时方一词最早出现于宋·苏颂(-)等编撰的《本草图经·兽禽部卷第十三》中“阿胶”一条:“又今时方家用*明胶,多是牛皮”。

清代徐灵胎明确将经方定义为张仲景所传之方,后世之书不得与经方并列:“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曰:“经方尚矣,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后世凡主张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既定的成方,而自行处方用药者,称为时方派。

经方与时方是源与流、纲与目的关系,学习经方,才能正确理解时方与创新经验方。“经方虽旧,其命维新”。经方是源头活水,时方要向经方致敬!

三、叹治儿之难

儿科古称哑科,诊治甚为困难。儿科临证,临深履薄。经年愈久,其感愈深。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序曰:“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自六岁以下,*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夭死生之候,则小儿之病,虽*帝犹难也,其难一也;脉法虽日八至为和平,十至为有病,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脉既难凭,必资外证,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问而知之,医之工也,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其难四也;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为后世留下“治儿五难”之论,“种种隐奥,其难固多,余尝致思于此。”感慨发自内心,诚肺腑之言也。

儿科之学,*帝不载其说,或略而不详。早期的中医文献涉及儿科者甚少。隋唐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始专设少小科,《诸病源候论》建立儿科保健学、病因学、证候学,《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总结儿科方剂,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集前人大成,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体系,陈文中擅用温补扶正,与钱乙、董汲相互辉映,形成了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学术影响深远。

钱乙治脾名方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同用参、苓、术、草,而异功散只增陈皮一味,便使之成为补运兼施之方。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称:“此补脾而能流动不滞,陈皮一味果有异功,以视《局方》四君子,未免呆笨不灵者,洵是放一异彩。仲阳灵敏,即此可见一斑。”

汪受传教授继往开来的江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特别是运脾学说,是清灵的创新思维。小儿“脾常不足”,江育仁教授主张:“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强调了健脾的关键在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中央之脾土为运化之枢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小儿较之成人更能体现“动”的特点,生理上更能体现“脾之运”“生生不息”;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更容易伤及脾运;用药上运脾更易见效。

治儿之难,关键是用药难。温病学家吴瑭深有体会:“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温病条辨·解儿难》)

小儿脏腑柔嫩,形气未充,更需要以清灵之药治清灵之身。

四、释“清灵”

(一)释“清”

本意是水澄澈,形容洁净,纯洁,清水芙蓉,冰清玉洁。

引申:清平,不乱;廉洁,不贪;明晰,不混;干净,无余;单纯,不杂;清淡,不烦;寂静,不闹。

(二)释“灵”

本意:神,元神,又:性也,觉也。《内经》曰:“上守神”。《大戴礼》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心有灵犀,一点灵知之觉常存不迷。佛谓真性常住,道谓虚灵有觉。天性不被蒙蔽,心性明照,才能体悟玄冥幽微。一灵若泯,则失其本来初心。

引申:好,聪明,灵巧,灵活,灵验。《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説于桑田。”郑玄笺:“灵,善也。”也指《灵枢》。帝王藏书之所叫灵兰,即灵台兰室,其寓意正如高士宗《素问直解》所云:“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

(三)释“清灵”

1.犹清冥,即天。《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王逸注:“上游清冥清凉之庭,被服云气而通神明也。”

2.清明的灵气。清灵者,道也。汉·王粲《围棋赋》序:“清灵体道,稽谟玄神”。晋·陆云《寒蝉赋》:“含二仪之和气,禀乾元之清灵。”大道至简,唐·卢照邻《序》:“凡所著述,多以适意为宗,雅爱清灵,不以繁词为贵。”

3.清雅美妙。*煌教授的《经方的独奏》,意境空灵,百读不厌。汪曾祺行云流水般的清雅灵性,注入*师笔端之后,呈现给读者的是:自然、淳朴、温润、通透、激越、深情。也只有会拉琴、能吹笛、有情怀、善经方的*师,才能在欣赏音乐时产生这样美妙的通感:经方的韵律,舒缓如薯蓣丸,跳跃如四逆汤,急促如大柴胡汤,绚丽如八味除烦汤,谐谑如温胆汤。经方的纯粹,如古琴曲空谷幽兰般清微淡远的天籁之音,如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音色纯净,沁人心脾。

*煌论空灵——要做到空灵,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两点:

一是读书不能杂。要强力卸载一些“插件”,不断清理一些“垃圾”。

由博返约。人生若只如初见。

二是任何方证都有可能出现。要开好经方,既要有知识储备,还应该不被陈见左右,撇除陈见尤为重要。

去粗取精。吹尽狂沙始到金。

清理、撇除之后,才有清灵。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生活中的清灵之美

闲云照水,澄江明月清风。西窗剪烛,琴罢倚松玩鹤。生活中处处可见清灵的倩影。

(一)气质之美

李日华(~,明代文学家、画家)在短文名篇《清灵之气集》中写道:“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自然有清灵之气来集我身。清灵之气集,则世界恶浊之气,亦从此中渐渐消去。”清灵是心境、心性、心智,是涵养、修养、蓄养,是空明的大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独坐雅室,沉思冥想,焚香品茗,激浊扬清,清灵之气缭绕而至。

(二)书法之美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连两个“清”字,正是:胸中浩然气,腕底快哉风!

小楷法帖《灵飞经》,秀丽圆润,疏朗清灵,通篇气息纯净,如清风朗月、雨后晴竹。唐孙过庭:“轻若蝉翼,重若崩云”好像就是在评价千古不朽之作灵飞经。厚重的如同将要崩塌下来的乌云,轻盈的好像夏天蝉身上薄薄的那一层翅膀。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书法家高超的书写技巧以及控笔能力。临床家亦然。重病有轻取之法,重药轻投,亦可轻药重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诗意之美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风清水灵,清灵浴之。

唐代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寂静的山谷,清灵的涧水,正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词,潄玉清灵,光照古今,真是怎一个“清”字了得。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林徽因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骚人墨客清灵的意象令人神往——轻灵、清空、清纯、清静、宁静、灵动、钟灵毓秀、长空月明、水清鱼读月、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清灵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四)园林之美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他一定到过苏州留园的那座挂着“活泼泼地”匾额的临溪小榭。“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林间飞鸟、水中游鱼激发了他的灵感。

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庭院中常会见到用鹅卵石砌成的一方小小的池塘,墙角叠上几块太湖石,水的宁静与波澜,石的纯粹和空灵都在诗意栖居中释放。

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翠竹林中的两股泉水引人遐想。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指挥了渡江战役,写下了《人民解放*占领南京》等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就是在这里,孔伯华为发热一周多的毛主席诊病,两剂中药就退了烧。毛主席非常高兴,在双清别墅凉亭与孔伯华畅谈中医教育与传承发展。孔伯华后来又写信给毛主席:“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时气之侵,感情欲之触,不能无病。病则赖之以生者,医也……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然必先从教育人材始。”

(五)地理之美

看遍江南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塞北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还是陶醉于家乡的水韵清灵。兴化以水而兴,以文乃化。兴化千岛菜花,水上的油菜花,玲珑剔透,清新芬芳。兴化水上森林,郁郁葱葱,林幽鸟鸣溪水清。郑板桥的竹子,虚心劲节,清翠坚韧,枝横云梦,叶拍苍天,生生不息的精神是刻入兴化人灵*深处的图腾。清灵学派在这里诞生绝非偶然。

(六)茶韵之美

茶可以清心、涤尘烦。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云:“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禅茶一味,茶在清、新之外,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灵。

(七)服饰之美

蓝印花布:一抹清灵一抹蓝。

(八)太极之美

太极运动:让心灵沉静,让身体清灵。

(九)职业之美

白衣天使:清澈的眼睛,灵巧的双手。

六、临证中的清灵之美

肺系疾病,轻清灵动理娇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可去实,且不伤正。

脾胃病,燮理升降贵轻灵。如董晓初(-)医案:年孟春,患者李姓,男,43岁。素日胃气虚弱,旬日来因忧思嗔恚,胃脘隐痛时作,伴呃逆不止。某医以四君子汤加生赭石15g治之,药进5剂,胃痛减但呃逆仍作,而邀董氏诊治。董氏仍予原方,仅将赭石之量减为4.5g,l剂后痛止呃平。诸医莫不叹服而索其微义。谓曰:“胃病用药最宜轻灵。胃气素虚,重用赭石必直抵下焦而呃逆不止。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温病条辨》),并非仅为温病而言,凡中焦之疾,医者咸宜宗之。”(单书健,陈子华,徐杰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可见用药最忌夹杂,妙在做减法。清灵,就在于用药平实允当。再如赵绍琴善用小药方起沉疴,秦伯未盛赞之“平正清灵一名医”。

五官疾病素来重视清灵。实则责之邪害空窍,浊气壅塞;虚则责之清气不升,窍失清灵。干祖望云:“七窍空清人上寿”。

清灵本是小儿病理特点之一——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五脏气机轻清灵活,患病后若病邪能够及时除去,则易趋康复。《景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拔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小儿患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修复再生能力强;生机蓬勃,治疗反应敏捷,随治随应。

叶天士初以儿科见长,他是应用时方的高手,同时也是经方家,他把经方的清灵,注入了时方。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评叶天士的《幼科要略》:“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痘疹诸案,诸案切近。和平之中,又能沉着变化,备前人之所未备,去其疵而取其纯。我郡有如此名家而不师法,偏拾庸妄人唾余。不论何人,不问虚实,总以石膏、大*种种恶*之药,大剂灌死。每当出痘之年,枉死载道,全不知惨。此等恶医,皆有豺野狼之心也。”

陆士谔为《叶天士幼科医案》作序云:“叶香岩先生,幼科专家也,而其名反为大方所掩。世之攻幼科者,鲜有读其书。是何异为方圆而不由规矩,为曲直而不从准绳。吴江徐洄溪,素好讥评,而独于先生之幼科,崇拜以至于极。一则称之曰名家,再则曰不仅名家,而且大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今观其方案,圆机活泼,细腻清灵,夫岂死执发表攻里之板法者所得同年而语耶。《冷庐医话》载先生始为幼科,虚心求学,身历十七师而学始大进,则知兰灵秘术其来固有自也。”

试选《临证指南医案》医案二则赏析之(*英志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08月第1版,第、页):

叶案一、“吴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是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病主卫,卫气分两解为是。麻*、石膏、牛蒡子、枳壳汁、杏仁、射干、桔梗、生甘草。”

方选麻杏石甘汤,外解风寒,内清肺热,又以射干合麻*,寓射干麻*汤方意,桔梗、枳壳开宣肺气,牛蒡子透疹解*。

笔者师其法亦效:纪某,男,10岁。全身红色斑丘疹、瘙痒不宁2天,伴恶风、鼻塞、轻咳,舌红苔薄*,脉浮数。患儿近1年来经常出现皮疹,时发时止。内有肺热蕴结,外有风热拂郁。处方:麻*6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生地、赤芍各10克、荆芥穗、防风、生甘草各6克。服药3剂,微汗出、痒减,皮疹消失,偶有咳嗽,脉细数,上方去荆芥、防风,加蝉衣6克,麻*减半,继服15剂,告愈。风邪与湿热、气血相搏结,客于肌肤而成风团样皮疹,反复发作可致缠绵难愈。热邪壅肺,伤及所合皮毛,故选麻杏石甘汤加味,以疏风宣肺清热,凉血祛湿止痒。

叶案二、杨氏经血期至,骤加惊恐,即病寒热,心悸不寐。此惊则动肝,恐则伤肾,最虑久延脏燥,即有肝厥之患。淮小麦、天冬、龙骨、牡蛎、白芍、茯神。

方选甘麦大枣法,淮小麦主产于江淮地区,功能养心、益肾、和血、健脾(《本草再新》),天冬、白芍滋阴柔肝,龙骨、牡蛎镇惊平肝,茯神宁心安神。

笔者受其启发用于治疗儿童抽动症伴神经性尿频:贾某,男,10岁,患抽动症已3年,一直坚持服用泰必利治疗,但症状时有反复,自1年前转学读书后,出现小便频数,量少窘急,严重时每天数十次,近1月来,时常尿湿裤子,无尿痛、尿血,不尿床,小便色微*,尿检、x线腰骶摄片正常。刻诊:患儿形体消瘦,脾气急躁,兴奋好动,扭脖子,甩头,踮脚,喜叹息,夜哭、盗汗、神疲、纳呆,舌绛红苔少,脉细数。脏阴不足,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心神失养,拟甘麦大枣汤合交泰丸加味:淮小麦30g,生甘草梢、五味子各6g,*连1.5g,肉桂3g,生白芍、百合、生地、合欢皮、覆盆子、女贞子各10g,大枣7枚,琥珀末2g(分冲)。同时配合脐疗: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桑螵蛸、丁香、肉桂,等分共研细末,每取6g醋调敷脐,每日换药1次。1周后,小便次数减少,偶尔尿湿裤子,基本不影响上学,抽动症状亦明显减轻,纳馨寐安,上方去*连、肉桂、琥珀,加酸枣仁、煅龙牡(先煎)各20g,续服1个月,基本痊愈。《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温病条辨·儿科总论》汪按:“小儿但无色欲耳,然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患儿原有抽动症,素有神气祛弱,加之环境变更,教育失当,情绪抑郁,思虑过度,以致心血亏耗,神不守舍,故采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甘润缓急,合交泰丸交通心肾,方中亦蕴百合地*汤、芍药甘草汤之意,配合外治温肾气、固下元,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运行,且无内服助火、香燥之弊。诸药合用,脏阴得补,虚火得除,经络通畅,膀胱开合正常,故尿频可愈,而抽动亦不治而止。

此外,清灵不是轻描淡写敷衍塞责。望而知之、但见一证便是,固然是上工,但看病总是太快,难免失之草率,则未必为良医。《伤寒论》序提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陆以湉《冷庐医话》感慨:“《扬州府志·辨高邮州志》称袁体庵班按脉极捷,以为医之切脉,以审慎为工,捷于按市医苟且之为,班断不如是云云。吁!今之医者,鲜不以捷为工,即延医者,亦皆以捷为能,盍深味此言?”

清灵可医医之愚(贪嗔痴)。经方益智,正如陈修园所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古云:“思之思之,*神通之”(《管子·内业》)。一心专注于经方,朝夕寢馈于斯,*牵梦萦于斯,必然会有灵光乍现,心地澄明。

尾声

一句*煌妙语录:像石膏那样沉潜,像*连那样执着,像甘草那样包容,像大*那样坦荡,像麻*那样勇敢,像附子那样敢于担当。一个成功的中医,必当虚怀、灵敏、通达、博闻,熟悉自然人、了解社会人、识别方人,集医师、药师、护理师、牧师、民俗师于一身。

一句话广告:近期写作一本《兴化医学流派》,以兴化医派(清灵学派)为研究对象。有*煌教授题词!

一首(打油)诗遣兴:

经天纬地惠民生,

方证人人可入门。

清泉活水万古韵,

灵光乍现一片澄。

一句话总结:

医道空灵,须涵养天机,如入禅也;

经方清灵,还脏气和平,能婴儿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友丰ldquo鬼箭羽系列方rdq